安卡拉古名anker,是毛的意思,有三種傳說:
1.菲尼基國王尼達斯聽從先聖之言必須找一座有毛的城市建都,最後在安納托利亞博物館對面的大城堡找到,所以以此為名。
2.埃及人沙拉丁攻占anker時,將他船艦上的毛收集並存放在此地他所建築的神殿中。
3.諾亞方舟的毛下在此地,顧以此為名。
後來改名安哥拉,因貿易世界聞名的安哥拉羊毛而得名。
1923年10月13日凱莫爾從伊斯坦堡遷都安卡拉,人口從2~3萬人暴增至目前450萬人,並成為土耳其行政及大學城。
*安納托利亞博物館:

此為15世紀的建築,原為驛站和絲綢市集。屋頂有10個圓頂,多以安納托利亞上的古代歷史為主軸。共分為:
1.
|
舊石器時代
|
900000~10000B.C.
|
狩獵生活
|
石器、骨器、洞穴壁畫
|
2.
|
新石器時代
|
8000~5500B.C.
|
村落生活
|
居住小屋,無屋頂無門無窗靠樓梯出入
![]() |
3.
|
石、銅器並用時代
|
5500~3000B.C.
|
信仰人物:
大地之母,胸大肚大
![]() |
二層樓有門出入的房屋,畜牧、種植大麥及豌豆,使用陶瓷器,並有金銀的簡單裝飾品
|
4.
|
銅器時代
|
3000~2000B.C.
|
城市規模
|
地下水道
|
5.
|
亞述帝國
|
1950~1750B.C.
|
楔形文字並用泥板當信件傳遞
![]() |
美索不達美亞至安納托利亞高原
|
6.
|
西台帝國
|
1750~1200B.C.
|
北部黑海至安納托利亞高原
大房子、大陶瓷、商業貿易、有自己的神明
| |
7.
|
弗里吉亞
|
1200~700B.C
|
尼達西國王墓:53m大洞周圍用石塊圍起再用泥土覆蓋
|
西邊海上來的民族
|
8.
|
烏拉爾圖
|
1200~600B.C
|
大的人頭像矗立在山丘上
| |
9.
|
里底亞
|
685~547B.C
|
開始有錢幣’
|
從事貿易民族
|
今天的午餐在火車站的餐廳,據說是1920年的建築,希望伙食不要那麼骨董。
不過確實令人失望,又是湯、沙拉、麵包、水果,每天都是一樣的風味餐,
主

菜是茄子鑲肉,看起來有點像羊小排,oh!my god!真令人不敢領教!(但同團的朋友說很好吃)
*凱莫爾陵墓 ─ 土耳其名稱阿尼特卡比

凱莫爾於1938年11月10日死於伊斯坦堡,遺體暫措於人類學博物館,1944年動工蓋陵墓並於1953年完工(共10年)。陵墓包含公園、廣場、陵墓,陵墓前有獨立塔及自由塔兩座,塔前有三男三女各自代表各行各業的土耳其人。雙塔前是24隻西台帝國的石獅雕像所構成的石獅大道,象徵權勢和力量。正面的榮耀大廳即是凱莫爾陵墓所在。
凱莫爾最大的成就:讓土耳其成為開放的回教國家,把土耳其代向歐洲的現代化國家。
重要措施:廢除戴氈帽及穿傳統服裝
訂定一夫一妻制
提高婦女地位
1928年廢阿拉伯文,改拉丁字母
行政教分離。
去了凱莫爾陵墓,讓我覺得有遠見而能堅持理想目標的偉人,難怪能成為全土耳其至今仍十分尊敬的〝國父〞。還真的跟我們的國父 孫中山 先生有幾分神似呢!
結束安卡拉的行程,將要坐五個多小時的車往卡帕多其亞,本想好好利用時間來打電腦,哪知車上的空間真是小到動彈不得。沿途經過土耳其第二大湖 ─ 鹽湖。
*鹽湖(TUZ):
土耳其第二大湖,1500平方公里,長80公里、寬40公里,以前的深度100公尺、 目前只有2.5公尺。鹽結晶約25公分高,收集上面5公分的鹽結晶,以小火車運送至工廠提煉,每年約生產30萬公噸的鹽,占全國使用的60%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