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

ISIS風聲鶴唳下的中東行( Ⅷ ) ~ 伯大尼、傑拉西&安曼

伯大尼
在新約聖經中「在約旦河外的伯大尼」(Bethany beyond the Jordan),是施洗約翰為耶穌及以色列人受洗的地方,也是基督教的聖地之一。

沿路看到的遺跡,可是一點也無法想像當時的樣子。
教堂終於到了




約旦和以色列最短的邊境~~約旦河(河寬不到30公尺)
真的很慶幸,台灣和大陸是隔著台灣海峽(黑水溝),而不是這樣看起來髒髒的,毫無防禦功能的河流。河邊雙方都有駐軍,前面是以色列,整齊而有秩序,連油漆時都配槍。而約旦這邊雖然也有阿兵哥,感覺就很鬆散,落後而沒紀律。

傑拉西
位於吉利德山上(Gilead Mountsins) ,整個古城面積約有80萬平方公尺。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測,從西元前6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在此居住。
西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征服此地後,傑拉西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大都市,到了羅馬時期因商業的蓬勃發展,進入了它的黃金歲月。3世紀後,海運逐漸取代了路上交通,傑拉西失去往日的優勢。西元614年波斯的入侵與636年回教徒的佔領,再加上地震的破壞,天災人禍一連串的襲擊下,傑拉西的居民只剩下四千人。12世紀的十字軍時代,幾乎是沒有人煙之地,直到1806年德國的旅行家路過此地才發現這座古城,1925年考古學家從沙礫中逐漸挖掘出這座古蹟,傑拉西終於重見天日。
哈德良門(Hadrian's Arch) ,西元129年羅馬哈德良大帝來訪時建造了這座凱旋門



競賽場(Hippodrome)及下面的市集,建於西元三世紀的競賽場長約265公尺,寬有50公尺,周圍的看台可容納一萬五千人左右,至今仍完好的保存了大部分的建築與拱門牆。古代若有大型的運動會或娛樂節目,都會在這裡舉行。

南門(South Gate)城牆
橢圓形的廣場(Oval Plaza),這個造型奇特的廣場長約90公尺,寬大概是80公尺。左右兩邊被兩座一世紀時所建的愛奧尼亞石柱式(Ionic )所環繞,每座約有30多根柱子,站在廣場上特別感到其磅礡之氣勢。


建於西元162年的宙斯神殿(Temple of Zeus) ,現在所看到的盡是一片廢墟,只有殘留的一些石柱與一個祭壇隱約可辨識而已。

緊鄰的是半圓形劇場(south theater in Jearsh),建造於西元90年,可容納3千名觀眾,兩層樓高度的華麗舞台仍保存得十分完整。

劇場內的藝人特別為我們演湊,顯示舞台的特殊音響效果,只是演湊的是蘇格蘭的風笛,顯得有點格格不入。


從這裡俯視廣場與列柱大道,整個傑拉西的雄偉面貌盡收眼底。
St. Theodore教堂

列柱的盡頭是水神噴泉(The Nymphaeum),只是在這冬天的約旦一樣艷陽高照,30多度熱得令人受不了,連走到那裏的慾望都被曬乾了。
導遊為我們解說柱子的避震功能。

地面上的圓形石塊下覆蓋的是沙漠中最重要的蓄水槽。

參觀 完這座曾經消失了約8世紀的傑拉西遺跡,12天以色列&約旦行程也接近尾聲。從當時帶點害怕中東局勢的心理,還好沒有因此打退堂鼓,否則就無法享受這趟輕鬆愉快的旅程、更別談對這兩個陌生的國家有進一步的了解。


沒有留言: